时间: 2021-11-17 10:43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傅涛
10月22-24日,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以“新时代、新征程、新工科”为主题,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举办包括1个主论坛和9个分论坛,为推动新工科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开启新篇章。其中,以“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为主题的分论坛第二场,于10月23日9时在北大中关新园群英报告厅准时召开,本场分论坛聚焦双碳背景下的产学研应用和机制创新,邀请高校师生、企业家代表共聚一堂,探讨新时代下如何创新产学研机制改革,以新工科建设助力科技强国战略。
10月22-24日,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以“新时代、新征程、新工科”为主题,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举办包括1个主论坛和9个分论坛,为推动新工科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开启新篇章。
其中,以“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为主题的分论坛第二场,于10月23日9时在北大中关新园群英报告厅准时召开,本场分论坛聚焦双碳背景下的产学研应用和机制创新,邀请高校师生、企业家代表共聚一堂,探讨新时代下如何创新产学研机制改革,以新工科建设助力科技强国战略。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e20研究院院长傅涛博士以“环境领域产学研机制的思考”为主题做了系统分享。
傅涛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e20研究院院长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新工科
傅涛表示,新工科是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下,新时代学科改革的产物,将有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落地,为环境产业升级提供新的动力。
新工科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跨学科的系统支撑。进入生态文明时代,是一个有关综合、系统、循环、优化的问题,贯穿于工科理科,包括文科,这就需要新工科,面向传统工科,融合文科、理科的助力。
新工科将为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新局面。我国的环境产业历经30余年从无到有的发展,城镇规模、处理能力等很多领域已经是世界第一。但体量上的第一并不代表质量上的高水平,环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涉及跨领域融通、融合的问题,资源化、智慧化的问题,系统性更为复杂,需要新工科跨领域的系统性支撑。
产学研合作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傅涛表示:“很荣幸,多年以后我以产学研中心主任的身份重新回到北大校园。早期我在住建部做科研管理工作,参与“八五”科技攻关、“九五”科技立项的管理。后来,进入清华大学做具体的科研工作,从科研管理转到开展科研具体工作。最近这几年,我开始投身环境产业的研究,服务于环境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下面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谈一谈产学研合作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1)产业化要坚持问题导向?
现在国家科技攻关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这个方向没有问题,但不能解决技术产业化问题,产业化应该以需求为导向。
科技攻关以问题为导向是为了解决一些突出急迫的难题而科研立项,解决问题是直接效果,这在科研攻关上收效很明显。但诞生的技术要实现产业化,就不能以问题为导向,而应该是以市场需求、客户需求为导向,技术能够满足用户特定场景下的需求,有付费的价值,技术才有产业化的潜力。
(2)课题企业牵头就是产业化?
选择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有一定的条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进行产学研合作。环境领域大部分企业都是工程公司、项目公司,业务模式就是投标项目,短期完成项目建设,这其中给科研突破、技术应用、产业化推广的时间远远不够,这类型企业牵头做课题,很难实现后端的产业化。
只有那些长期关注特定客户群、针对特定场景做服务、针对特定产品做持续开发的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对象。他们有耐心、有积淀,聚焦特定的客户群体,可以为技术满足特定客户的需求做长期的设计规划、持续的研发投入、产品更新。
(3)推广科技成果?
科技真正实现产业应用是市场土壤长出来的,好的科技成果不是被动推出来的,而是市场需求拉动的。
科技研发的最终考验是市场,围绕市场的需求做成果的产业化,这些科技成果在立项之初就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市场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科技成果产业化依靠市场需求拉动,而不是费很大力气去推动、推广。
(4)工程化与产业化是一回事?
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有很大区别,以工程化代替产业化,效果差异很大。现在很多技术的应用是工程化、项目化,一个技术是针对一个工程项目的量身定制,应用到下一个项目就会微调、变形,技术的价值也不一样。
产业化的本质是连续性、标准性、集约性,技术产业化就是让技术能够连续在多个项目应用,有规范的设计标准、实施标准、接口标准、对价标准、服务标准等,发挥技术功能服务于每一个项目的集约性。这样,技术离开了工程师、设计师也能应用到其他项目,不变形、不打折。
如何跨越产业化鸿沟?
傅涛表示,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已经从传统的工程建设到环境服务的升级、从解决有无的问题到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升级、从末端治理到全流程专业服务升级。同时,科技力量在向环境产业转移、向实践转移,环境产业力量不断壮大,产业化发展也从过去在资本、资源、社会关系上寻找源动力,到现在以科技创新、技术应用为主要源动力。
编辑: 赵凡
e20环境平台董事长 、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长;清华海峡研究院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校友联合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董事。
曾经负责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多项水业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两山经济》 、《城市水业改革的十二个问题》、《城市水业改革案例与实践》、《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水业》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