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官网-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 > 正文

山东: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凯发k8官网

时间:2024-01-18 11:05

来源:山东环境

1月1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1月16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管言明,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副厅级)王福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孙京军,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王鲁刚,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韩凯,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周建仁,介绍山东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是新闻发布会全文实录: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副处长王强荣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管言明先生,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副厅级)王福栋先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孙京军先生,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王鲁刚先生,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韩凯先生,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周建仁先生,介绍山东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们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管言明副厅长介绍有关情况。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管言明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

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按照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前列,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成绩名列前茅。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各部门各单位的协同合作,也得益于各新闻媒体和各位记者朋友的辛勤努力,我代表省生态环境厅对社会各界、各新闻记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深入推进污染防治。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连续第三年达到“30 ”水平,优于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10%以上,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进一步巩固。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4.3%、超年度目标15.7个百分点,黄河流域、南四湖东平湖流域优良水体比例均达100%,五类及以下水体动态清零。列入国家考核的79处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95.6%、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刷新监测纪录。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100%安全利用。超额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排查出的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

二、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出台《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在16个县域开展生态红线监管试点,实施省级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成效评估。完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开展生态质量指数(eqi)监测评估试点。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

三、聚力建设美丽山东。推动出台《山东省贯彻落实〈关于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若干措施》,构建完善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等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有力推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齐鲁大地的生动实践。新增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累计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美丽河湖各4个,数量分列全国第一位、第二位。2个城市、3个产业园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四、全力服务经济发展。千方百计为高质量发展项目落地腾挪环境空间,沿黄重点地区57个工业园区、2200个工业项目通过环保合规认定,1.5万个省市县重点项目环评完成率99.64%。建立省环保金融项目库,争取授信370亿元,累计发放贷款220.6亿元。25个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纳入国家或省级试点,总投资额超900亿元。出台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311”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启用省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环保企业数量全国第一。5737家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数量居全国首位。

五、纵深推动黄河战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十大行动”,全流域887个入河排污口全面查清,溯源审核通过率97%,“一河口一湿地”建设扎实推进。南四湖综合治理三年攻坚战圆满收官,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实现。成功推动鲁苏豫皖四省全部发布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历史性实现了排污标准统一。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环境保护陆海统筹生态治理与系统调控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数量、案值均为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全兑付。

六、依法推进督察执法。两轮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的164项问题已整改完成135项。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督导整改的两批次12个黄河警示片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对3家省属企业开展第三轮第一批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成第二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督察,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的3230项问题已整改完成2784项。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中,我省勇夺“两连冠”。全轮次参加国家大气监督帮扶,综合成绩居全国首位。非现场执法检查比例达到39.58%,创历史新高。

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中期评估,编制实施《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35》。严格实施“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推动全省重点排放单位积极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履约,交易企业数量和成交额均为全国第一。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4个试点城市全部取得优良成绩。组织开展省级近零碳示范创建,分县(市、区)、园区、社区等探索方法路径。锚定美丽山东建设和碳达峰工作目标,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实施方案,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八、持续筑牢安全底线。开展危险废物排查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累计整改相关问题1.2万余个。积极开展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今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鲁苏边界跨省流域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入选生态环境部优秀案例。在全国率先建立海洋环境监测应急船舶共建共享机制。国家区域核与辐射应急监测物资储备库(东部)落地山东。依托山东省核与辐射安全监测中心的黄海海洋辐射监测基地列入第一批央地共建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基地。

2024年是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稳扎稳打、踏踏实实,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断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坚决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谱写美丽山东建设新篇章。恳请各位记者朋友和社会各界继续关心、支持、监督、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事业发展。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副处长王强荣: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中新社记者: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建设用地的保障上,山东是如何通过高品质的土壤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管言明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强调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土壤污染防治法》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管理工作作出明确规定。我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通过高品质土壤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制定了《山东省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技术指南》等10余个系列技术标准,会同自然资源厅印发10余个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方面文件,覆盖污染地块调查、评估、准入等各个环节,初步建成了全省土壤环境管理体系“四梁八柱”。

二是守好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生命线”。会同省自然资源厅建立了部门会商和帮扶机制,落实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对未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地块,不得办理征收、收回、收购及转让、改变用途等手续。实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修复报告“全流程”监管,持续开展报告质量提升行动和省级报告抽查抽测工作,对存在问题的报告全省通报,连续3年实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100%,基本做到了让老百姓“住得安心”。

三是提质增效服务高质量发展。2023年,我厅会同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深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 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全国首个土壤方面服务类文件,在保证安全利用前提下,通过简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评审,为建设用地进入高质量发展领域探索了一条降本增效路径。为了防止污染地块进入建设开发领域,对从事过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重污染行业地块调查、风险评估和修复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监管,推动重点污染地块开发利用提质增效。面对大型企业搬迁地块面积较大、污染复杂,修复时间长、资金压力大等实际问题,探索合理拆分地块实施风险评估和修复,有效化解修复和利用矛盾,破解了大型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的制约瓶颈。

中国网记者:请问,省发展改革委作为全省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副厅级)王福栋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发改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省发改委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规划引领、政策制定、产业布局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加力提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转移整合炼钢产能2356万吨、焦化1801万吨、地炼2696万吨、轮胎2380万条,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钢铁企业全部关停。多措并举改造传统动能,2023年前11个月完成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113个,技改投资增长10.6%。全力壮大“十强”产业,集中支持7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做强,数量居全国首位、总规模超1.3万亿元,180个“雁阵形”产业集群和276家领军企业总规模分别达到8.9万亿元和3.1万亿元。

二是深入推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加速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建成投运渤中b2等海上风电项目,250万千瓦海阳核电二期全面开工,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9100万千瓦,发电量超过1500亿千瓦时,装机量和发电量较2020年实现“两个基本翻番”。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梯次开发、接续发展抽水蓄能项目,持续推进电化学储能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动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应用示范,新型储能规模达到375万千瓦,稳居全国首位。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出台全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23年关停低效小煤电机组77台、301万千瓦,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累计完成改造36台次、1774.5万千瓦。

三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以国家确定的能效水平基准值和标杆值的平均值为基准,全面提升“两高”行业能效标准。完成三轮“两高”行业核查,1125家企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提前完成“十四五”30%的任务目标。连续5年开展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倒逼能源利用水平提升。从能耗强度下降任务完成情况看,扣除原料用能、可再生能源后,我们有信心完成“十四五”前三年累计下降12.6%的任务目标。

下一步,省发改委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抓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双赢。

中宏网记者:请问山东省围绕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污染物排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今年如何继续做好贯彻落实?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孙京军

去年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厚植工业绿色发展底色。

一是新旧动能转换纵深拓展。钢铁、地炼、焦化等“两高”行业政策得到深度优化,7个传输通道城市10家钢铁企业全部关停,钢铁产能置换项目提速建设,焦炭、粗钢产量分别控制在3200万吨、7455.9万吨以内。深入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去年前11个月完成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113个,技改投资增长10.6%,高于全部投资5.5个百分点。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力做大“新三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超过五成。新培育制造业领航培育企业106家、单项冠军352家、专精特新4589家、瞪羚654家、独角兽3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186家、小巨人1032家,均居全国前列。

二是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出台《山东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配套制定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4个分行业碳达峰方案,加快推动我省传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新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98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2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6家,总数分别达到379家、28个、51家,位居全国前列,工业含绿量加速提升。去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能耗强度下降4.8%,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三是固链强群取得务实成效。深入实施“链长制”,策划开展“十链万企”融链固链专项行动,举办省级对接活动27场,带动各市开展600余场,达成重要合作意向3600余项。举办产业链产学研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6场,发布企业需求446项、新技术新产品323项。谋划实施“3830”先进制造业集群培优工程,累计培育30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均居全国首位。

四是数实融合步伐全线提速。大力实施核心产业倍增工程,创建“产业大脑 晨星工厂”新模式,培育产业大脑32个、晨星工厂2332个。培育国家级智能工厂35家。获批建设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新培育3个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11个特色专业型平台,国家级平台总量、产业数字化指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首位。

2024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工信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做好“降碳”“扩绿”“利废”“节能”四篇文章,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更多绿色动力。

(一)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降碳。认真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建立工业领域先进降碳技术推广目录,积极开展降碳技术装备推广交流活动,大力推广先进降碳技术。在化工、橡胶、家电等优势行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试点。

(二)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继续推动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梯级培育创建工作,完善绿色制造标准和服务体系,力争新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00家、绿色工业园区2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0家以上。深化“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改革,做好结果运用,推动资源向优质产业、优质区域和优质企业集聚。

(三)加强废旧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再生资源行业规范发展,力争新培育一批废钢铁加工行业“白名单”企业。释放奖补政策红利,评选认定10个左右省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基地(园区),引导赤泥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积极推进新兴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化,提前谋划布局退役光伏组件、风电叶片回收利用产业和技术,力争在全国做出样板示范。

(四)积极推动节能提效。强化工业节能监管,加大对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力度,规范企业用能行为。加大节能节水技术装备推广力度,开展节能诊断服务活动,建立能效领跑者梯次培育机制,组织行业内企业对标提升。

齐鲁晚报记者:“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离不开财政政策资金的引导推动,请问近年来,财政部门在支持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王鲁刚

谢谢您的提问。山东财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署要求,把生态环保作为财政支持保障重点,发挥财政资金政策引导作用,推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统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23年,省财政统筹资金205.04亿元,支持开展“四减四增”行动,实施海洋、湿地、矿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加快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和科学绿化示范省建设,支持节能减排,助力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是深化改革,挖掘政策创新潜力。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将碳排放指标纳入补偿范围,实施减污降碳调节资金收取返还政策,开展节能减排奖惩,在空气、海洋、森林、自然保护区等领域落实生态补偿,省级向各市收取减污降碳调节资金33.1亿元,返还21亿元,下达各类生态补偿资金13.4亿元。同时,在全国率先建立纵横结合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下达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补助1.6亿元,有效调动各市环境污染防治的积极性。

三是精准施策,探索环境治理路径。对10个生态文明强县、8个“环保管家”“环保医院”、10个整体清洁生产审核试点、7个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试点,以及利用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整县制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的8个县予以奖补,推动打造环境治理新路径,以点带面促进生态环保工作有序开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统筹资金、创新政策,全力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加快美丽山东建设贡献更大财政力量。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大家!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2023年全省的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请介绍一下2023年水质保障的主要工作,并请谈一谈2024年的思路打算?

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韩凯

感谢您的提问!2023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这一核心,坚持“保水质、增颜值”一体发力。在日常监管方面,创新建立全省水环境突出问题精准识别与督导帮扶解决机制,将入河排污口、黑臭水体、工业园区污水排放等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纳入识别范畴,定期会商,预警通报,压实责任,推动整改;在重点时段管控方面,压茬开展冬春季水质保障和汛前河湖水质超标隐患排查整治“两个专项行动”,构建重点时段无空档、污染防治全覆盖的防治格局,有效解决了旱季“藏污纳垢”、雨季“借雨排污”和汛期水质反弹问题;在源头治理方面,年内新增67个县(市、区)完成整县制雨污合流制管网清零,全省累计改造管网1740余公里,54%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准ⅳ类提标改造,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7%、64%;在配套保障机制方面,制定《山东省美丽河湖评价指标体系》,全国首个从省级层面明确美丽河湖“保护—建设—管理”全链条工作,新一轮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续签及资金兑付工作全面完成,有力推动实现了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虽然我们在2023年这个“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中保持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但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基础还比较脆弱。2024年,我们将以推进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落实为抓手,坚持“保水质、增颜值、打基础、谋长远”工作思路,强化系统思维、统筹观念,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稳中求进、进中提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一是加大重点河湖保障力度。优化完善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精准识别和督导帮扶解决机制,定期实施精准帮扶,督导整改,持续传导压力、压实责任。二是深化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编制印发《山东省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权限划分方案》,推进小清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及精细化管控项目建设,力争纳入全国入河污染源排放、排污口排放和水体水质联动管理试点。三是深化美丽河湖建设。积极争创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指导各市加强美丽河湖培育建设与长效管护,并以此系统推进“三水统筹”,助力建设美丽山东。四是推进重点工作落实。发布《山东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鼓励引导试点城市加快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全力抓好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加快绘就“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切实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新黄河记者:2023年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2024年的思路和打算是什么?

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周建仁

2023年,对山东大气污染防治来讲,是迎难而上、稳中求进的一年。如何以更多确定性的减排量来冲抵各类不利条件的不确定性影响,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一年来,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高位推动抓谋划。2023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山东建设推进会,就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作出全面部署。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指示批示,省政府分管领导同志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省里先后印发《山东省2023年大气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行动方案》《山东省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系统部署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

二是督帮一体抓落实。建立厅领导班子成员包保16市工作机制,“一对一”包保帮扶,督促突出问题整改。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帮扶指导,累计帮扶企业195家次,解决问题941个。发挥空气质量高值区管理和大气污染源远程监督帮扶“两个机制”作用,累计推送问题线索723条,及时督促整改,形成工作闭环。2023年11月至12月,对淄博、枣庄、德州、聊城、滨州5市,开展蓝天保卫战专项督察,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三是坚定不移抓减排。全省接续开展两轮次“四减四增”三年行动,位于原传输通道城市的长流程钢铁产能全部转移退出。非传输通道城市的10家长流程钢铁企业达到环保绩效最高的a级,227家水泥、焦化企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工程改造,1735家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开展新一轮应急减排清单修订工作,落实差异化应急管控措施,累计632家企业创建为环保绩效a、b级和行业引领性企业。

2024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坚持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持续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续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完成第二轮“四减四增”行动终期评估。推动落后产能淘汰更新,推动煤电行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二是实施重点行业环保绩效提升和深度治理。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争创环保绩效a级或行业引领性企业,继续实施石化、化工、储油库等行业储罐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三是开展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按照国家部署,制定全省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工作方案,按照“淘汰一批、整治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推进排查整治工作。四是做好移动源污染管控。加快推进老旧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积极配合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五是积极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突出精准差异化管控,深化区域联控协作机制,提升空气质量预报能力和应对水平。六是切实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油烟、恶臭异味等扰民问题,加强排查整治,加快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总之,我们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让齐鲁大地收获更多蓝天白云!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副处长王强荣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生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联系电话:51798804。

本次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