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12-15 09:49
来源: 给水排水
作者: 戴晓虎
本文根据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晓虎院长在“2019排水大会”上发言速记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1 污水厂提质增效对量和质的影响
1.1 总体发展趋势判断
国家发展目标:2035美丽中国基本实现、中等发达国家
国际关注热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矛盾加剧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名片、理念观念的转变
创新速度加快:创新引领、交叉融合、科技创新速度加快
1.2 污水厂提质增效
泥质:污水的收集将来对污泥处理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基本判断,一个是无机组分和现在相比有可能会下降或者持平,但是有机物的含量肯定会增加,从40%提升到60%-70%。
污泥量:污泥量和进水水质是呈正比的,未来可能会持平或者增加。但是污水当中的bod要求是100mg/l,未来可能会多,所以从未来污泥量的角度,特别是现在只有80%、50%,污泥量一定会增加。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北京、上海、青岛,bod都是200mg/l左右,cod都是300mg/l、400mg/l。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有机物的含量增加等等,我觉得我们在污泥处置实施规划不能再走污水的弯路,现在开始应该有很好的预测,有很好的判断去设置一些这样的污泥方面的设施。
污泥量增加、污泥有机物含量增加会对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有影响。
1.3 污泥“资源”与“污染”属性
污泥物质组成非常复杂,既含有c、n、p等资源性物质,也含有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持久性有机物、微塑料等污染性物质。污泥之所以这么难,或者说有很多研究热点,正是因为它当中既有“资源”属性,也有“污染”属性。我们目前面临重金属的问题,未来可能会面临持续性有机物的问题等等。这样的讨论其实很普遍,比如矿泉水瓶的属性怎么判断,是资源还是污染?我个人认为,讨论必须是客观的,污泥肯定还是一种污染物质,不能夸大它的“资源”属性,但是在污泥处理处置的实施、选择,或者在科技创新的角度,还是应该以无害化为前提,过程实现资源化最大化。我自己的判断,随着的建设,包括提质增效,重金属的含量现在已经在下降,也一定会继续下降。因为管网将来一定会对重金属排放加大监管,这一定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所以,到底污泥是“资源”属性还是“污染”属性,我觉得这个不是制约污泥处理处置的一个难题。
1.4 污泥稳定化处理会加强
随着提质增效以后,污泥的有机物的含量提高了,很多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国家在90年代的时候曾经提到,污水厂要实现回收60%的能源,现在国外80%,但是我们还没有做到,为什么?因为有机质的含量太低。现在北京做到了,昨天我看大连夏家河现在一天有2-3万吨的沼气,是这个厂主要经济来源。但是我们国家天然气的缺口很大,现在这种有机物不做回收其实很可惜。现在易腐有机物稳定化处理是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瓶颈,同时全过程处理处置资源化理念也缺乏。
1.5 污泥处理处置共性技术加强
再一个我认为,污泥分为处理和处置两个部分。在处理的部分,应该要充分发挥脱水和稳定的作用,降低有害风险,实现因地制宜。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中浓缩、脱水、稳定是污泥处理共性技术单元。
1.6 污泥处置路线的问题(争论从未停止)
现在我们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污泥到哪去,其实截止现在,污泥的最终出路无非是土地利用、焚烧、填埋。
第一,土地利用在中国是否可行?这个讨论中,一部分夸大它的污染属性,另一部分夸大它的资源属性。但是,要客观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应该承认,随着我们经济社会水平的发展,未来这些有毒有害物质都能去掉,但是这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下,我认为污泥经过很好地处理以后,进入到土地是一个出路,这个出路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标准和监管。
第二,焚烧,首先要把含水率和有机物含量降下来,能耗成本较高。不否定焚烧肯定是将来最后的末端处理,但是在末端处理前的技术、理念要做好。焚烧过程中,尽管说清洁排放、零排放等等,但是不可否认,焚烧过程会产生大气污染,还有一些污染是未知的。所以我觉得,从我们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处出发,污泥应应该多利用,最后有条件进入土地,没有条件的进行末端处理。
编辑: 赵凡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