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1-13 11:09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郭慧 顾春雨
应对断面考核的压力以及ppp模式下,在末端发力是较常见的情况,在各类epco和ppp项目中,由于考核的压力,都可以看到对截排的重视,以及通过溢流调蓄、cso控制等手段来配合合流制系统完成治理任务。这并不是说就一定不重视前端的改造优化,比如深圳,既对小区管网进行改造,也在末端投入了大量的工程。对于存在合流分流甚至混流的大型城市,不能指望分流改造短期内全面完成,甚至是否全面改造也未达成共识,所以各处同时发力的情况在大城市也较多,我们可以用“兼流并蓄”来描述他们的路径选择。
但是这样的路径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清晰的,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包括雨水的集中处理能力,是尽量提高进水浓度,还是尽量收集处理浓度并不低的雨水?在断面考核压力下,比如深圳,在观澜河国控断面监测点位一公里之上设置10-25万吨的雨污混流水处理站来保证断面达标(相关阅读请点击:),这个应对环保部门的考核的做法非常的有效。因为即便完成完全的分流制并且管理的很好(实际上这也非常困难),也会因为削减雨水径流污染的海绵没有空间,依然要在末端处理雨水,否则有可能一场雨带来的路面和雨水管中积存的污染导致河道立刻返臭,那么投入巨大的资源去改造分流再加上后期维护难度,是否值得?这也就是我们当前的非常大的争议点,国际上也是一样,这是我们认为合流制对于大型城市的适用性的出发点之一。左健老师介绍的日本排水系统管理的先进经验,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相关阅读请点击:)。
在中段有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而且两种路线从某些角度而言可以共享,比如雨污(包括客水)的错接混接改造,管道漏损、清淤等维护工作,这一部分建设任务是大家共享的。当然,赶客水中的管网非开挖修复以及提升流速,所需要的投资也是非常大的,时间也需要很长,效果也不能迅速体现,然而又是绕不过去的任务。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4、5年中,技术型企业将会发现很多项目机会,比如厦门安越、武汉中仪的管网修复技术和设备(相关阅读请点击: ;)在未来管网的维护和治理中都会有很大的空间,尤其在未来结合智慧化的管理需求。
从商业模式角度,我们画出一条红线,在整个流程中,从前端到后端明显的在红线上方的更适合地方水司来操作,因为这些工作的任务边界非常模糊,时序长,资金投入量也难以估计,而项目内容会根据各地的情况,甚至是各个区、各个小区的情况而完全不同。因此,在前端(尤其是小区内)正本清源的源头改造,以及海绵城市的建设往往不能通过ppp或epco的“会战式”的模式来完成。但是在主干管部分到后面的提标改造、溢流调蓄以及沿河的雨水、污水分散处理等相对集中的、规模化的项目,更容易通过ppp的模式来开展,当然地方水司也可以介入。
在面对前述两种压力下,继续全面铺开的建设任务,到底选择哪一条路线?两种路线之间会不会有冲突和浪费?改造或维护会不会不能坚持?政府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施,怎么找到资金?这个在南北方又有所不同。对于雨水的处理需求,对于低浓度污水的处理,在分散式的快速净化装置以及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都会有新增的技术创新机会。但对于重资产公司的a方阵乃至三峡集团,都要逐步面对相对复杂的商业模式发现或重塑阶段。
无论是正本清源还是兼流并蓄,这两种大的逻辑的不同选择,都在面临一个新的几不可能三角的艰难选择,而在经费来源有限、融资渠道狭窄和管理机制不畅等等的不利背景下,两部委不同的考核方向,又可能会使得地方在选择时首尾难顾捉襟见肘。如果说依靠海绵净化,分散雨水,更多的借助自然的力量,必然是一个生态和低碳的选择,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周期长,另一方面资金成本高,并且很多地方没有建设的基础。此外,想要建立好一个纯粹的(全面的)分流系统,管理是非常复杂的,不光是一次性建设投资的问题,长期的维护管理的成本、以及整个协调的工作量都非常大。对于当前断面达标考核的紧迫性而言,无法满足大部分城市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当前很多地方政府还会选择在河道布置一些雨污混流处理站,在一定程度上,能迅速的解决断面考核达标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不做海绵或前端的管网治理和维护,只考虑后端的处理是否可行?短期来看,达标可能比较快,但一定不是低碳的和高效的,大截排肯定是不可取的,污水处理厂也是低效率的,应对cso,如果选择提高截留倍数,在现有处理能力下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不但会与当前提标升级的技术产生冲突可能也会与环保部门的监管制度产生冲突。所以,即便是兼流并蓄的路线,在技术和投资上都存在着不生态不低碳甚至实际上也可能造成很多投资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因此,在断面达标和提质增效的两种压力下,在地方的不同实践中,一方面我们的问题逐渐清晰,一方面路线却依然充满争议,这个可以在不同城市、不同企业、不同专家那里都听到,正如弹幕中提到的种种问题,相信未来几年在我们的论坛上还会继续探讨。
编辑: 赵凡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并兼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