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官网-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 > 正文

贺克斌:传统空气治理手段的减排效果逐渐收窄,下一步出路在哪儿?-凯发k8官网

时间:2023-11-01 13:36

来源: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10月26日下午,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北京举办“2023中国蓝天观察论坛”。论坛现场发布《大气中国2023: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以下简称《报告》),围绕“新形势·高标准·强攻坚”的主题,邀请权威专家、主流媒体等交流探讨,共同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献计献策。会议采取线下 线上直播的形式,在线参与人次超过65万。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六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的均值都能达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0.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方面,动力和压力并存。重点区域pm2.5改善情况不佳,全国臭氧污染浓度上升。而今年上半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6.2%。”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在致辞中表示,后疫情时代,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求,叠加实现“双碳”目标的郑重承诺,一系列新形势对大气治理工作提出更高标准、更严考验。

大气污染老问题与新挑战并存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呈现多个亮点,其中有三个“首次”值得关注,即pm2.5年均浓度均值为29μg/m³,首次降低到 30μg/m³以内;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首次降低到1% 以内;no2首次实现 100%城市达标。

另据《报告》对168个重点城市的研究,以空气质量改善情况、政策措施两个指标为主,评价结果由好到差依次排序为好、较好、一般、差、极差,绝大多数城市综合评分为“好”或“较好”,仅有三个城市进入“一般”级别。

“但仍有老问题与新挑战并存。”在发言中,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话锋一转。“《报告》从2015年发布第一期起便持续关注臭氧问题,2013至2022年间,全国整体臭氧年评价浓度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22年,超过七成城市臭氧浓度升高,达标城市同比减少42个,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的整体浓度全部升高。全国整体臭氧浓度再度反弹,这一传统老问题依然较为严峻。”

此外,三大重点区域pm2.5改善情况不佳。张伟豪坦言,除长三角地区同比持平外,京津冀及周边“2 26”城市、汾渭平原均出现同比升高,pm2.5年均浓度分别升至44μg/m³与46μg/m³,增幅分别为2.3%和9.5%。“三个重点区域整体pm2.5年均浓度都未改善的情况,这是首次发生,可以说是一个新挑战。”

“pm2.5和臭氧是未来治理工作的两大难点,其中pm2.5仍然是主导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的关键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于2021年更新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全球尚没有国家能够全面达到新的pm2.5年均浓度指导值5μg/m³。”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称。

三大结构调整均有提升的空间

“利用传统空气治理手段的减排效果逐渐收窄,下一步出路在哪儿?减排才是硬道理。”贺克斌院士进一步剖析问题背后的成因。

贺克斌院士表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是实现气候目标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关键。“如果只有减污、没有‘双碳’的加持,到2030年后 pm2.5浓度降低幅度会越来越少。降碳逐渐发力,带动能源、产业、运输结构调整到位,污染物排放量才能够大幅度降低。这样一来,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更显得至关重要。”

围绕三大结构调整,《报告》在肯定效果的同时也指出其中不足。在能源结构方面,尽管去年可再生能源装机首次超过煤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却仍需加强;新能源配储调存在成本难以消化、分散方式难发挥有效作用、配置合理性及规模缺乏科学论证等问题;煤电灵活性改造面临高成本挑战,2022年项目核准量出现明显反弹。

在产业结构方面,粗钢和水泥实现产量“双下降”,但二者产量仍处于高位,且钢铁和水泥行业仍然产能过剩,叠加其高碳化的燃料结构给两个行业的低碳转型带来挑战。

在交通结构方面,多式联运的发展仍需在提升承载能力和衔接水平方面进一步提升。例如在“一单制”“一箱制”发展中,信息数据共享不充分、制度规则衔接程度不足、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亟待解决。

空气质量标准本身仍有待加严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与会者还关注到空气质量标准的问题。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表示,我国已成为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仅考虑pm2.5降低,“大气十条”预计增加预期寿命2.1个月、“蓝天保卫战”增加3.7个月;综合pm2.5和o3,“大气十条”预计增加预期寿命1.9个月、“蓝天保卫战”增加3.9个月。此外,“大气十条”实施带来的家庭医疗支出相当于gdp的1%, 大气治理抵消5年衰老的抑郁风险,并改善了肺功能、代谢功能躯体功能等多项生理指标。

“pm2.5长期暴露是空气污染疾病负担的主因,no2等其他污染物也不容忽视。”薛涛表示,在已有改善的基础上,2021版who指南修订提出了新挑战。若能达到更高标准的空气质量水平,预期寿命可延长1.4年,并持续降低死亡风险。“对此,要求我们在治理空气污染改善健康的事情上持之以恒,要把更多希望和预期收益放在未来。”

《报告》提出,当前,我国pm2.5浓度仍处于高位,o3浓度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去年pm2.5达标城市数量虽持续增长,全国整体pm2.5年均浓度与发达国家和who指导值仍有倍数的差距。“蓝天保卫战”进入持久攻坚阶段,不乏有城市放松目标、放缓进度,需要设置更严格的空气质量管理目标,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发挥强有力的引领和约束作用。对此,《报告》呼吁“尽快基于本土空气污染健康效应和基准研究,借鉴国际已有研究、指南和方法,适时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强化以达标为核心的城市空气质量管理体系,基于健康风险管控制定精细化管控策略。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十四五’期间开展中国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综述、基准研究和标准修订方法体系搭建工作,启动标准修订提案,考虑加严pm2.5限值并增设o3高峰季浓度指标。”

1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