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21
来源:e20水网固废网
作者:薛涛
前言
我读书非常慢,经常停下,《道德经》读了两年,在朋友圈敢发感悟的,偶尔为之。我觉得我能(敢)写点感悟的,才算是我真读过的,写不出的就算我其实没读懂。相比别人,我对我自己读不dong(动和懂)书,也曾经很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学习能力太差?好在朋友圈里的微信好友都很支持,给了些许安慰。
我也是不敢简单地把书里的别人的精彩拿出来发文章的,因为那不是我的。年过半百,渐渐悟到了很多东西其实是书里学不来的。什么是“我的”?必须是我将书里的内容,结合自己五年基层管理、十年中层管理和十年高层管理的经验,揉在一起,才能“化”出来和值得“奉”出来的。涉及我没有能经历到的领域或层次,往往就不能把书中的相关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我想,就我个人而言,读书学习和复盘,是强化了转化效率,但转化的基础还要来自我自己的经历。究其根本,看来我的能力模型是不配“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我更应该追随阳明先生所说的,“事上磨、心中修、尘中炼”。既然是在练中炼,我写道德经自然就不是正襟危坐从头至尾,用中有感悟即发,体会也就不按章节顺序来写了。
老子写《道德经》,解答如何成为有道者和圣人;我看《道德经》,却都是在找如何做成功的个人和管理者。个人成长和组织成长,个人战略和组织战略,个人管理和组织管理,内在道理都是相通的,这是我读《道德经》的关键处,学管理,以上都包括。关于这三对词之间的关系,大家可以参看我下面的报告,也许比文字更生动说明我的理解。
“从管理学读《道德经》,借《道德经》悟管理之‘道’”。薛涛读《道德经》的管理学系列体会,也将编辑成书——《管理学之“道”与实践》,本书预计将于明年年初与读者见面,敬请关注!
相关阅读:
《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毂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正文:本文前面洋洋洒洒大部分,都是在用形象的表达来描述抽象的“有”与“无”,不需要逐句解释。全章最重要的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就是现代汉语中“利用”一词的由来,而这个词也在合并后失去了其原有内涵。我们的简化字和故去的时(wén)代(gé)一样,都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我们和古人的文化联系,是非常遗憾的事情。细节此处不表,各自体会。
那么如何从管理学角度理解这句话呢?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容易看到“有”的作用,而忘记“无”的功效。比如管理中,迷信制度的刚性,而忽略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文化的软作用。一些可持续性的强壮(未必一定要大)的企业,我有意识地深入研究它,就会发现其软文化中迷人的部分,而这些往往被他人忽视。我们更容易将一个企业的成功,归因于显性的战略定位、用人策略、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商业模式和市场能力;却不知道着眼于长期主义的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文化,如空气般充斥在企业内部,看似无可作为而无所不在,往往它才是这个企业的某种被忽视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区别于其他对手的最难复制的护城河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公司年会,我报告的主题都是放在提高员工“认知”这件事上的原因。因为积沙成塔,“认知”是构成e20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文化的重要部分。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一味地四处做强,往往不智。留白对文艺作品、对个人和对企业都一样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在战略上需要“知止”的核心原因是企业家本人阶段性的能力瓶颈和精力限制,这也与对《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强调“空”的作用,强调“虚”的力量,是《道德经》全文里相当普遍的存在。
短板在企业中也是有价值的,而不应该盲目地都去补齐。原因在于为了提高效率和错位竞争,需要长板永生。为了长板永生,就要聚焦核心能力培养。而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聚焦长板,短板自然也就无须也无法去补齐了。
以“有”“无”比拟,长板,就是企业的“有”,短板,就是企业的“无”。短板一定是某个企业(也包括个人)的缺陷吗?实际上并不是。在这个时代中,单打独斗很难成就优秀企业,生态合作成为主流,而生态合作中,企业“无”的价值就凸显而出。在企业合作中,可以理解为长板(有)为企业自身被对方所需要的基础,而企业自身的短板(无)则恰恰是对方被你需要的理由,由此,双方可以实现短板的弥补,特别是长板的对应。()
以环保行业为例:在e20对环保企业的分类中,a类b类为重资产投资运营企业,投资是其长板,技术为其短板,与c类d类的技术企业进行生态合作应该是ab类企业不变的战略。如果ab类企业超越了集成应用的需要而硬去大量发展细节技术和装备,必然打破原有健康的生态并且把自己逼入低效率区间。这就是《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里提到“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那里还会有更深入的关系分析。又比如,由于e20在环保产业圈独一无二的入口作用,我们每天都会接到其他组织来找e20合作的邀约。为了提高效率、避免无谓的交谈,我总结了三点“合作前置三原则”预设做前分选之用:核心利益是否冲突;彼此长短是否互补;可否创造增量供分享。这个也可以适用于其他企业对凯发k8官网的合作伙伴的选择原则,甚至个人生活中对朋友的选择。
《说文解字》中对“利”字的解释为:利者,左禾右刃,用自身所长方得可收割之利。这个也很重要,若自己无稳定的长板价值,合作目的自然也无法达成,于企业是合而无作(用),无意义;于个人,这种就是大家说的盲目攀附的无效社交。所以,我们做企业的不要因为你看到了什么商机就到处找人凑局、补齐能力想赚钱,这样往往是白花功夫。因为在内卷的时代,只比别人先看见一点点是没有意义的。想明白这个商机里,自己有什么长板和优势不可替代,才是你去邀请其他伙伴来合作生财的基本出发点。这样,你也不会在后期的项目实施中被踢出去而妄自伤悲。同样,对于个人成长来说,一个人与其时时刻意维护人脉、攀附贵人,不如把精力更多用在做强自己,花香蝶自来。做强自己的各种路径中,提高自己的认知,并且将其不时“奉”出来,是非常有效的能够让一个人聚集到既优秀又善意的人脉的途径。这是我个人的体会,也是我反复强调《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最容易带来价值、我也将其作为第一篇进行解读的原因。()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是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则是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不妄为,任何事情就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正文:
说到这段,首先我想起庄子在《养生主》中的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很多人解读出这段话表面的消极意思,“反正知识也学不完,何必呢?”然而,在我看来,庄子想说的是,知识是无限的,你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知识本身,如果不能突破它而被知识所控制,是没有希望的。你必须掌握的应该是“认知”,而不是知识本身。鲁迅曾说“读书虽要读,但不能死读,为了书丧失生命,这样值得吗?”学习知识,只是你提高认知的一种手段,但是不要把手段当作目的,从而变成了知识的奴隶,被书奴隶成了“孔乙己”,尤其对于管理学这种与人相关的知识而言特别需要反思。为了透析读书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本书中,我定义了“人书金字塔”的认知分析工具,对世界的认知分为公理、定理、变换公式、代入演算四阶。本质上,世界上存在着公理、定理、变换公式、具体预算案例四种知识,越高阶的知识价值越大,越需要通过知行合一来掌握并化为己有。限于篇幅,在对《道德经》第五十四章的解读中,我们还会重点分析这个问题。
细细分析,学习是一个“接化发”〔1〕的过程,“接”书的量,最好要和“化”(结合实践经验的思辨)一致,否则就会产生积食,就是食古不化。而“发”,就是运用它。没有进一步的实践,“化”也是做不到的。所以,最终应该是以“发”定“化”,以“化”定“接”,才是“知行合一”的内在逻辑,就像我们环保圈说的“以水定城”,是一个道理。由此可见,只有作为“不善人”的百姓,才会误把老庄看成消极避世的,而能在老庄中读出积极入世的方法的,才可以去做与老庄同修的“有道者”。()
解读完庄子的这一段,再来看本章,老子的原意就很容易理解到了。“为学”如果只为求“知识”而不为求“认知”,就会有可能读过的书越来越多,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但最后都是积压在脑子中。只有求“道”求认知的人,通过“接化发”,一方面把书越读越薄,避免了“为学日益”,一方面在正确的方向上“知行合一”,自己的欲望也越来越少,达到了无私,并摸到了“道”的境界,最终将自身修为达到“无为”的状态。“无为(违)”的意思是不违反世间的“道”——即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由此这个人就可以渐渐达到无所不能为的“圣人”境界。
从老庄的两篇文章对比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人学习不是以提高“认知“为目的,所学习的经验知识掌握的越多,除了前面所述的积食之弊,还有可能导致私欲妄见反而更会层出不穷。比如我们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读了很多书,但都是自己被书里的见解所左右,满足于越看越厚(因为不去求真,就会是知识的堆砌),并且洋洋自得、居高临下地,急于把这些别人的见解秀给大家,私心里其实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博学。战国时代的赵括和三国时代的马谡,也许就是这样一种人。这种人,就是高“认知”的穷人。()
原因在何处呢?首先看他们的过去,都缺乏知行合一中的一个以从无到有的实践行动而为其打造的认知基座(我的定义:一个人早期通过与人的工作相关的深度实践,摆脱书本而直接产生的认知力)。其次,他们读的书,或者于现在而言学习的大量网上的课程和大咖的研究,都可能没有针对他的情况,告诉应该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因为他们自己的商业模式,就是推出普适性的课程来用几千元的门票或app取费来广种薄收,所以没有时间去了解学员本身的内因和外势。我在e20培训班课程上曾讲,我们只是催化师,而不是能直接给你答案的人,你根本不要相信我,也不要相信我的书。我最近才知道,我这种方式其实和苏格拉底是一样的,他的教学法,就是通过问答,让学生反复思辨,找到自己内心的答案和世界的真相,而不是听他本人说什么。然而,大部分拥趸却如脑残粉追娘炮一样死读书,或者追这些所谓的网红大咖,沉迷于一本本书或者一个个得到的知识,结果就成为了高知识的穷人。因为他们没有认知,只有知识。
当然,更严重的,读书的初始目的就不端,仅为了求富贵而不是求善,书读得好危害反而更大。历代的奸臣无不是通过读书上来的,却恰恰成为了更大的恶。可见,朱熹和王阳明的“格物”之争,王阳明更高明的原因就是如此。读书的第一目的,一定是为了求真、求善、求美,无它。
再来谈“三生万物”:接化发的三阶段,和认知三格的循环,其实需要校对和同频,才是知行合一的真谛。而“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和“致良知”〔2〕三者也是循环的密不可分,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伟大之处:就如我的前言所说,书里本就没有黄金屋,书首先必须用“善”的立意去读,即致良知;其次书需要在运用中来读,在世事上磨,知行合一,方能把书读薄,去求得书背后揭示的大道至简的基本规律,两格相加,才能使得做事和思考都止于至善,即做到刚刚好的中庸;最后面对挑战通过“二生三”般的“破格”(创新),获得个人在方法论和认知上的大突破。这时候,你读到的书中之学已经转换为你心中之道,你体会到因私欲的减弱而逐渐摸到“无为”的境界的感觉,你的格局和认知力,使得你可以偶尔触摸到无所不为的“圣人”境界。王阳明先生已经用他传奇的一生证明了这一切。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说到了治理国家,我们可以以2003年特许经营改革曾经的成功对比2014年以来的ppp的改革的至今彻底失败,作为本句解读的典型例子。对于ppp这样一个后来的事务,在已经有特许经营经验的情况下,改革发起方却置其内在的简单明了的道理于不顾,在华丽的辞藻的装饰下,用复杂的规章去盲目打破原有顺畅的格局,也许背后还有自己自私的目的。同时为了维护其合理性,同期各类理论层出不穷,比如某实职正厅研究所所长专家在2017年发布的ppp先进论和特许经营过期论,可以说具有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的特征,学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辅助决策作用,验证了认知的第一个“格”的重要性,最终短短十年走向了完全的失败并造成了各方的天量损失。()
回顾ppp政策短短的这十年,确实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参与各方均有责任,但2018年进入整顿期后,各类文件将这些问题的过错责任都推给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却从没有反思自身的责任,让人深思。下面的实际参与方大多因为自己的决策责任已经受到了损失,而政策制定者却由于权责分离可以慷他人之慨,这恰恰是老子写本章最后一句的原因。
《道德经》第六十章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恰如我在我的第一本书《涛似连山喷雪来》中引用印度社会学家巴苏在其著作《政策制定的艺术》的话,“政策制定者需要具有二阶思考能力”,即认真推演政策在市场中实际的各种可能结果后方能开始实施。二十年前一部简单的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使得环保的市场化欣欣向荣,并促成了环保产业的二十年的大发展。对比特许经营的文件,文字量多十倍不止的ppp规章最终的实施效果,真是云泥之别。前后对比,这个对环保行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鲜活例子,生动的说明了老子治国理念内在的科学性,以及“有”对智慧的压制甚至使得智慧成为为恶工具的可能,这都是老子反复强调无为治国的原因。当下,不改革不可能,但改革也不是万能,如何正确的发起改革,值得主政者反复思考。
绘图:e20创意中心“一口鸟”总监
后记
南怀瑾老先生曾说儒家是粮店,我理解是出道时的必须品,当然也要伴一生;说道家是药店,我理解是中年为求“不惑”态的解药;说佛家是百货店,这个我目前还没悟透。年少时我错过了《论语》,感觉至少多走了十年的弯路。现在正是读“老庄”的年份,但我看到的常规解读,常常把“老庄”理解为躺平或出世的,不能提起我的兴趣,觉得没啥意义。而高人能在其中解出入世的妙处的,往往认知难度会更高,却更加有益。世道愈艰,唯修行者可以穿越之,修“老庄”,不是为了遁世,而是为了获得韧性和更好的“认知”力。对于也许正处于逆境中的一些朋友,我再次分享我的另一个小视频,与各位共勉。
注释
〔1〕接化发,是中国传统武术招式,原指“接招 化解 发功”,因被网络武术名人马保国提及而成为网络热梗,广为人知。这里被作者化用为学习的方法。
〔2〕知行合一、致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号阳明)所创“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密不可分,凡事物即可致知。
写作69天后,《管理学之“道”与实践》书的草拟目录和写作进展,第一个数字是章节的字数,第二个数字是作者的自评分,随进度持续更新中,以正式出版后的图书目录为准。
编辑:李丹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