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5-06 09:25
来源:e20绿色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吴霜
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低碳一直是热门话题,中国积极参与其中并履行大国责任和担当,直到今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九次在国际舞台上发布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我国承诺,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使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15日成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分水岭,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30·60”目标成为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成为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重要抓手,中国真正迈入低碳发展时代。
在中国“30·60”战略目标之下,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浪潮下,环境产业如何清醒地认识和判断市场发展机遇?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洪流中创造和革新发展思路?如何辩证地审视和思考社会担当?
当和煦的春风吹响绿色低碳发展号角之际,e20环境平台于2021年4月27日在北京举办了第84期环境产业战略沙龙。围绕中国“30·60战略下,环境产业低碳发展”的主题,环境产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进行了深度研讨,集聚智慧解读生态文明逻辑下的“30·60”战略,把脉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共同探讨产业发展新思路和新布局。
低碳推动环境产业3.0时代诞生
e20环境平台合伙人、e20环境平台系统方案解决中心主任曹斌博士做了主题是:不忘初心,走自己的低碳之路——生态文明下的“30·60”战略的引导发言。他表示,“30·60”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永续发展的国际责任担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发展的战略考量。在国际责任与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国坚定走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并向全世界庄严承诺“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其中蕴含丰富的内涵。
在生态文明指引下,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之路一定区别于西方“矛盾转移”式的发展方式,因为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这就表明,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一定是“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系统治理、完整周期、两手发力”的系统性、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低碳推动环境产业3.0时代诞生,我们归纳出通过能源供给、能源效率、生产效率、运营管理四个维度来判定环境产业低碳发展的标准。
识破低碳“误区”
e20环境平台董事长、e20研究院院长傅涛博士表达,一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引领低碳发展的逻辑。这种基于工业文明逻辑与政治利益的低碳发展,把系统性变革偷换成能源信号,目的是把全球气候变化沦为一种经济手段,以侵占别人的发展空间满足自己“无限的需求”。这种狭隘的、片面的、单一的思维方式导致诸多关于低碳的误区。二氧化碳不是低碳发展的背锅侠;低碳发展不等于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环保技术设施不都是低碳发展;碳交易不是解决低碳的根本之道。
环境产业专家学者探讨低碳发展思路和政策落实
清华海峡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汤云柯博士表示:e20环境平台从生态文明大视角分析双碳战略,比只关注能源替代本身更宏观更全面,新能源的替代和传统能源的节约增效应该并重,且与环境治理和生态改善应该是同步的;要从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评判是否低碳,而不是割裂地只看某一个环节和阶段;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需要双轮驱动,制度设计上应该让企业的社会担当在商业价值上有所体现。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凯军表示,低碳本质是国家安全与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发展是国际共识,国家政策明确,但到目前为止各行各业解读和执行情况不统一,有些领域还在喊口号阶段,应该将碳达峰碳中和切实纳入到国家生态文明框架,切实从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可持续繁荣等方面落实。
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理事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栋民表示,可以依托技术进步把环境污染物和副产品变成生产原料,在污染物向生产资料转变的过程中实现减碳。
环境产业企业家积极思考低碳发展路径复盘并展望未来行业预期
苏伊士亚洲高级副总裁孙明华表示,苏伊士的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与欧洲以及中国政府的目标是一致的。苏伊士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节能降耗和提效增值,我们的企业运营原则和所有项目在对碳排放和碳减排的数额进行汇总,每年发布《苏伊士亚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并积极组织企业参与每年3月18号的全球回收日活动,欧洲提出六大资源之外的第七大资源是再生资源。
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焦学军表示,垃圾焚烧发电对碳减排是有贡献的,通过技术升级,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将继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伴随垃圾焚烧而产生的飞灰资源化呼声很高,但要结合协同处置设施来完成;湿垃圾不能直接还田,焚烧工艺路线是湿垃圾处置的选择之一,但需要确定碳排放核算方法。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日成表示,建议开展污水处理小系统的碳中和研究,推进污水处理领域非依赖碳源型深度脱氮、智能加药、污水污泥资源化等低碳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从源头实现节能减排。同时,呼吁环保行业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尽快出台可低碳发展的指导政策、低碳标准和技术规范,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在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德标表示,环境产业低碳化发展应该建立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基础上;新能源比例的增长会导致由传统能源污染治理变为新能源衍生出的污染治理,环境产业将产生更多的服务需求和商业机会。
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助贫表示,“30·60”实际不仅是发展目标,更是一种理念和文化,需要每个人去践行;水处理过程中加入过多的碳源,工艺链过长,应对高排放标准的能耗过高等情况都应该改变;要围绕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使水处理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实现道法自然,在一个小循环里实现能源自给甚至输出;提高资源回收率,提高回收产品的附加值。
深能环保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白贤祥表示,应从扩大源头使用清洁能源的方式,推进环境产业低碳发展;从精细化管理、智慧化管理角度推动环境产业低碳发展。
北京控股固废事业部综合管理部总经理李红伟表示,不能“一刀切”,“一刀切”会导致大量浪费。“30·60”相关政策如何不做一刀切?污染物处理趋严的同时如何突破低碳新要求?呼吁出台环境产业低碳发展的持续性政策奖励机制,培育产业发展的良好市场氛围,促进企业自主性低碳高速发展。
侨银城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丹华表示,高价值的由各废品回收机构进行了回收,但低价值的垃圾却需要通过政府的补贴来进行再生或资源化,没有政府补贴的,就只能填埋或焚烧,我们认为:只有将高价值和低价值的进行统一,由政府授权专业的公司来进行专业化的运营,建立规范的规模化回收、转运、资源化、处理处置体系才是为环境减压,为碳中和贡献。
北京中斯水灵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伟东表示,身为技术型公司,要通过技术创新践行低碳发展战略;要研究在不影响出水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能耗和药耗的有效路径;要研究减少污泥量和臭气量的低碳技术。
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继国提倡通过有机质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利用城镇有机固废(餐厨、厨余垃圾等)中的有机质改良农村土壤,提升生态系统及土壤固碳能力,探索城乡碳资源循环及农业碳减排模式。多年来,嘉博文公司在探索餐厨垃圾固相有机质资源化利用的同时进行碳减排探索,参与了两项北京市地标、一项行标的编制:《农田土壤固碳核算技术规范》(db11t1562-2018)、《农业有机废弃物(畜禽粪便)循环利用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指南》(db11/t1561-2018)、《餐厨废弃物资源化还田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t/zsa62-2019)。
北京洁绿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凤秋表示,加速循环,提高效率,真正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真正的道法自然是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这也体现了低碳的理念;“好氧 厌氧”工艺是有机固体废弃物固碳最合适的方式之一;如何降低垃圾渗滤液产生量且不污染环境?如何减少沼液的产生量?如何处理含盐量高的畜禽粪污?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利用低碳技术去解决;工业发展追求规模化,人类过于集中消耗大量能源,这些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质量;需要用低碳技术来转变通过消耗更多能源来实现污染物资源化、能源化的发展路线。
傅涛院长提倡环境产业按照“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系统治理、完整周期、两手发力”的系统性、全局性、根本性思路,理性且积极响应“30·60”双碳目标。
他指出,地球是一家人,要尽量少去扰动地球;“30·60”目标下,碳是抓手,是当下的过渡性产物,未来会有更精确的指标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全人类共同体发展;碳本身是无辜的,碳只是经济生活排放的标尺而已,低碳有助于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30·60”目标下环境产业发展的路上又多了一个低碳标尺,能源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生态问题。环保是无害化手段,生态是维持稳定的手段,生态文明是比可持续发展理念更高级别的理论指引,环保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
e20后续会举行一系列的环境产业低碳沙龙,让我们一起研究环境产业低碳发展的未来并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编辑:徐冰冰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