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官网

环保回忆录:在有机固废领域持续深耕厌氧-凯发k8官网

时间: 2021-09-28 11:23

来源: 绿茵陈

作者: 王凯军

  这次,在污泥问题上,我的想法与他一拍即合。我判断,要想把污泥厌氧真正做起来,需要把市政人的注意点吸引过来,让他们了解厌氧世界的精彩发展,拉他们一起上船。所以我给老许建议,将其他三位专家聚在一起,来探讨、推进这件事。

  大家也建议通过住建部来推动污泥厌氧消化事业,并找到时任住建部城建司司长的张悦一起来推动。但是,那时候,住建部请国外咨询公司利用亚行项目对中国的污泥处理处置进行咨询,并且组织去欧洲考察,张悦因此选择推动水热预处理的高级厌氧技术,主要是康碧公司的技术。

  许国栋对搞厌氧的思路很认可,他想把事情做成,对其他细节不太看重。就这样,中持绿色宣告成立。成立之初,是以我们四个专家为主设计中持绿色的结构,这个公司结构保持了多年,直到融资阶段才有所变动。当时许总想找投资,但对于投资人来说,这种股权结构太过分散,难以操作。大家就一起商议,都同意应该以中持为主。

  因为中持绿色当时的业务主推是污泥,我又想起了我在2002年申请的一个技术专利——滚筒式动态污泥堆肥发酵设备,在卧式旋转发酵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经过生产能力计算和规模设计,实现动态发酵。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用这个设备在北京密云污水厂做过一个污泥堆肥的示范工程,效果不错,停留时间只需要7天(普通工艺需要20天),处理效率很高,产品配合建设了一个3万吨的复混肥厂。

  生产的产品在我们设计的200亩大兴庞各庄污泥转运站进行了农业实验,当时是北京市科委支持的一个污泥堆肥项目,污泥堆肥效果好,污泥制品符合国家要求。我也是通过这个项目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应该说复混肥而不是复合肥,因为国家有复混肥的标准和产品,复合肥是俗称。

  让我印象更深刻的是这样几个事实:

  根据国家复混肥的标准,三组分(n p k)的比例要求,浓度不低于25%,产品绝大部分的成分仍然是化肥,污泥添加量低于10%,消纳不了多少污泥;另外,当时每个县都有一个以上的复混肥生产厂,大部分还吃不饱,污泥堆肥产品很难进入到他们的销售渠道。

  这个项目之后,我就没有再继续进行堆肥的产业化推广。我想到滚筒设备很适合中持绿色的污泥业务,就开玩笑说:“这是达坂城的姑娘,嫁给你们一个温度分级生物分相的姐姐,还配上动态滚筒的妹妹,只要求你们推好了,记得我。”我把滚筒堆肥技术也无偿给了他们,听说他们现在已经推了10几套,邵凯还惦记着这个事情。

  2021年9月25日,当本节内容第一次在微信里发表时,中持的凯叔(杨永凯)转发朋友圈并回忆说,2011年5月,在白鹭园市场培训会晚餐后,在我的房间里,听我给他们说动态滚筒的技术。当时我找出研究报告和ppt给了他们。没想到,当年9月份,中持就按照研究总结中的参数,做出了第一代中试的发酵滚筒。

  那时我负责江苏省一个污泥技术研发和筛选项目,在无锡芦村厂做各种技术对比和评估。中持表示:“我们不要钱,自费来参加课题。”于是我帮他们安排,做了滚筒技术的小试、中试。

  杨永凯回忆,2011年10月到年底,在无锡卢村污水厂做中试,那时候他同事刘彬才刚毕业。他们与我课题组常博士和汪博士一起。

  2012年,在河北任丘又做了一年中试,2013年才使小滚筒摇身一变,变成了工程化的大滚筒。这才练就神器,才有中持在污泥、畜禽粪便、化粪池粪便、上十几个大应用。

  杨永凯自己,毕业15年,其中用10年做好氧滚筒。

  当然过程不是说起来几句话这么简单,我扶上马还送了一程。但其中的艰辛只有中持团队里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懂。

  就这样,中持绿色聚集了第一波推动力。最开始的业务领域是污泥,主打工艺是分级分相厌氧消化技术和滚筒式动态污泥堆肥发酵设备。另一方面,中持还争取了一个国家863课题——城市污泥分级分相厌氧消化组合技术研发及工程示范项目,并在浙江宁海县成功应用。

  中持绿色还有一项招牌工艺——加钙干化,主要针对一些地区爆发出的污泥污染问题,进行应急处理。特别是当时环保部出台了50%的污泥干化政策,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加钙干化需求。中持当时有很多机会,帮客户做过几个应急项目,效果都还不错。

  为此邵凯和老许还发生了很大的争执。邵凯向老许汇报此事时,老许不同意继续发展这个业务,认为跟公司价值观和中持绿色战略不符。听中持员工讲,邵凯从许总办公室出来后,在楼道里大声讲:“以后再遇到挣钱的业务,一定不要和老许说。”

  在此冲突之前,我十分赞成邵凯推动此项业务,有一次碰到他,还和他探讨,说这件事印证了德鲁克创新理论中七大创新机会之一,意外事件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契机——突然爆发的需求,需要相应技术。我们一起上过德鲁克的课,在一起分享经验。

  后来从战略投资商对公司的认同上,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许总的坚持是有道理的。由于中持绿色基因纯正,策略正确,很快得到许国栋基金朋友圈的认可,在中持绿色刚开始,投资商以上百倍的pe值投入6000多万元,是超成功融资。当然,这一切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在产业上的思考和探索,意义在于过程的丰富多彩,并不完全在于结果成败与否。

  有了资金之后,有一次,许总和邵凯一起约我去杭州跟杭能谈收购的事情。杭能的蔡昌达一直从事沼气行业,我跟他比较熟,已经相识了一、二十年,他们请我充当中间人一起去谈。

  在飞机上,我跟他们详细介绍、分析了杭能的基本状况,杭能与中持有相似的精品工程基因,老蔡做的项目是德国品质。

  我经常说金源和金达莱(创始人廖志民)是上世纪环保行业里值得称道的两家公司,能把污水处理厂建设得与国外一个水平,碰巧两个公司的老总还是清华同窗。

  我曾经看过老许他们做的几个污水厂,一走进去,给人的直观感受像进了国外的污水处理厂。那时,金源的客户群主要是外商和合资企业,掌握了外企的一整套方法、原则,内化成了自己的审美与标准,在工程上非常讲究施工的外形、结构。

  他们的公司使命是许国栋提出来的:给中国人建好的污水处理厂。创业之初,正赶上国内需要建设大量污水厂,但多数工程都是非专业人士在做,质量参差不齐,他觉得有使命去做出好的污水厂。

  金达莱廖志民也是非常注重细节,他们起步时在深圳、东莞做电镀废水,几种电镀废水,十几条管道布置得井井有条;车间都是用地板漆刷,一尘不染——去参观他们的车间后,我才知道什么是地板漆,以前没有见过。后来联合国维和部队都采购了金达莱的设备。

编辑: 赵凡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