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官网

【人物】刘建国:走向民众的清华教授-凯发k8官网

时间: 2020-10-12 14:35

来源: 中国固废网

作者: 李艳茹

2016年之后,刘建国最著名的身份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变成了“专家”。这位看起来严肃板正的教授,上央视对话白岩松,上“跑男”综艺给angelababy们讲垃圾分类,做客春妮的周末时光,成了固废领域最具时尚气质的行业专家之一。

去年底,主编谷林、本文作者李艳茹专门拜访了刘教授,探秘到他“出圈”背后的专业初心和环保情怀。

(左至右)谷林、刘建国、李艳茹

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两年内,刘建国参加了大量与垃圾分类相关的社会交流活动,只要时间允许,对活动邀请几乎有邀必应,大到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各大电视台出镜访谈、各种行业论坛报告,小到给小学生讲科普,给大学生开讲座,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仅露面不够,刘建国还执着于用不一样的语言体系,让不同活动中的受众人群印象深刻: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组织的交流中,他细致梳理行业现状及问题,将思考和对策凝练成兼具战略高度和专业深度的语句;

在行业论坛的发言上,他将分类要义编作一首打油诗:干湿分开,努力方向;积极鼓励,相得益彰;定时定点,适度适量;湿中无干,理所应当;干中无湿,两败俱伤。

在“十问十答”一文中,对于问题:“如果经济上不合算,甚至环保上也不一定合算,还有必要推行垃圾分类吗?”回答是:“咳咳,你今天穿的衣服很得体很漂亮嘛,简直令人赏心悦目!穿这么漂亮,经济上环保上肯定都不合算,那么还有必要这么穿吗?”

在给孩子们的科普中,则用更贴近生活、更加场景化的方式来讲。交流中,一个孩子质疑“猪分法”:“你看,有的垃圾是猪吃了会死的,但也是能卖钱的。” 刘建国就告诉他:“这种判断方式是猪去分的,生活中是要我们人去分的。猪能分成这样,人比猪聪明,肯定会分得更好。”

一些人认为刘建国是“想红了”,一些人定义他为“被垃圾分类耽误的段子手”。刘建国认为自己其实是“看不下去了”。垃圾分类激起了民众超高热度的关注和讨论,成了环境产业最出圈的话题。但也正由于参与讨论人群的扩大,探讨本身容易变得空泛、停滞,或各执一词,“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式的观点层出不穷,借垃圾分类将焚烧、填埋等常规处理手段污名化的有之,否定我国环卫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有之,对专业理性的观点冷嘲热讽的有之,借机贩卖假冒伪劣技术的亦有之。

在一次由公益组织召集的交流会上,刘建国还看到不少憋着一股劲而来的观众。他们谈国内垃圾含盐量高所以一定会大量产生二噁英,呼吁将所有垃圾吃干榨尽,全量利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来没有去过垃圾场,脑子里只有抽象的垃圾,从一些耸人听闻的报道评论中摘取证据,并深信不疑。

一时间,政府、企业、居民看起来都在不断表达,相互之间的不理解却越积越深。

刘建国属于科班工科出身,偏爱系统思维、科学方法、国际视野和实践经验;同时,他博览群书,笔锋老道,身上又有一份独特的文人气质和社会情怀:“如果正确的声音不去占领阵地,错误和偏激就容易泛滥。”他希望基于自己多年以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亲身实践,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和各个群体进行有效沟通,把声音传出去。

分类or焚烧,不是一个problem

刘建国有一句名言:“垃圾分类一定比不分类要麻烦,适度的麻烦是居民养成分类习惯必不可少的条件,麻烦了,才会发现垃圾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才有动力去减量,才有意识去分类,才有意愿去付费。”这让不少人将他的立场划拨到“为政府说话”这一类。

他还有一句名言:“分类不是为了不焚烧,而是为了好烧、少烧,世界上越是焚烧占比高的国家,越是分类做得好国家,基本上没有例外。”这又让一些人给他戴上了“利益集团代言人”的帽子。

学者身份使刘建国倾向于多维辩证式的思考,在他看来,垃圾分类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问题,涉及经济成本、法治水平、管理能力、硬件基础、国民教化等多方面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最值得探讨的是“方向对不对”以及“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执念于技术方案的比选。

刘建国收到了许多不同群体发的不同“帽子”,他对此感到啼笑皆非。“其根源还是在于各方之间的信任度太低,还有就是一些骗子的把戏被揭穿而恼羞成怒,一些滥竽充数的专家失去市场后造谣中伤。”他判断。信任的缺失,使得民众不愿相信政府或专家的话,而一些立场偏激的社会组织,举着“代表民众”的旗帜,站到了道德高地上,指责所有不迎合他们的观点的人。

站队和戴帽子最容易,因而很多事物演变极易被简化为“两股力量的斗争”,“分类派”和“焚烧派”的对立由此产生。而思考判别很难。刘建国认为,不妨从历史进程来看待垃圾处理方式的变革。

“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垃圾处理方式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关联。中国是垃圾处理在这些年里取得的成就,其实是结合每一时期的需求,走在了正确道路上。在发展中国家里,我国的垃圾处理遥遥领先。” 刘建国提到,这些成就是当前垃圾分类取得成功的一个良好基础,为垃圾处理系统升级提供了可行性。“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国垃圾处理基本实现了“仓廪实,衣食足”,才有条件去追求“知礼节、知荣辱”,也就是推行垃圾分类。”

我国快步迈过了集中处理的台阶,但也留下了争议的引子——迄今为止我国垃圾处理的成就,都是政府大包大揽的结果,民众没有参与,对此完全无感,基本上都是旁观者,旁观者最容易成为批评者。“邻避效应”由此而生,也需由此而解。全民参与就是要化旁观者为建设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一步迈出去很难,但非迈出不可,任何投机取巧都是“南辕北辙”。

编辑: 赵凡

刘建国热文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