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8 09:58
来源:中国水网
2024年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成立40周年,3月29日,“清华会客厅”之环境学院四十周年专场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现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刘书明介绍,环境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具有责任使命感和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2024年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成立40周年,40年峥嵘岁月,环境产业最早一批企业也恰逢企业发展的40年。清华大学的一代又一代毕业生,已经成为产业大步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始终坚持的创新育人思路息息相关。
3月29日,“清华会客厅”之环境学院四十周年专场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现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刘书明介绍,环境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具有责任使命感和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响应国之所需
代代传承、创新育人
清华大学环境学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这一年,国立清华大学设立市政工程学系;1952年,设立给水排水专业;1977年,设立我国首个环境工程本科专业;1984年,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正式成立;1997年,环境工程系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到2011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成立。
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清华大学环境学科始终紧密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学科长远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学生类型结构,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正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环境学科。
从清华环境学院的整体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学院一直都聚焦我国不同时期环境人才培养需求,以学生成长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长期引领和推动我国环境学科的发展。
1931年,清华卫生工程和环境工程学科的奠基者和领路人陶葆楷先生回国任教,主持建设卫生工程实验室,呼吁并着手推进卫生工程发展。抗战时期,为满足抗战需求,他开设了“军事卫生工程”课程。复校时期,他大力恢复遭到破坏的实验室并添置了当时先进的高压灭菌器等设备。20世纪50年代后,围绕国家建设需求,他又持续推动给排水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
20世纪70年代,面对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形势和各国加强环境保护的动向,陶葆楷先生意识到,“给排水专业的范围太窄了,应该发展环境工程”。年近七旬的陶葆楷先生翻阅大量资料,多次亲往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征询意见,多次向校领导提出建议,终于获得学校同意先行更新专业方向及名称。1977年,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在清华大学诞生。
清华环境学科的发展与国家需求密切相关,与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同频共振。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发,为适应国家环境保护发展需求,1980年,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成立。环境工程正式加入系名,迈出了壮大发展的重要一步。1981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清华大学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办“环境工程研究所”,陶葆楷先生任首任所长,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日益得到重视。
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清华大学积极响应国家需求,1984年,将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分为土木工程系与环境工程系,清华环境学科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9年,环境工程系牵头建设了我国环境领域规模最大的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学科领域从环境工程扩展到环境科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领域。
因应国际国内环境学科发展趋势,1997年8月,环境工程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学科布局更加全面,学科方向更加均衡。2011年,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进一步发展为环境学院,形成了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多管旗下、相辅相成、动态优化的学科布局,同时,面向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治理人才培养的国家重要需求,还建立了清华大学最早的全球胜任力项目“全球环境国际班”,有助于环境领域复合型领军人才的培养和“顶天立地”科研成果的产出。
2017年,清华环境学院率先启动对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结合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建立全校最为丰富的大类新生研讨课体系。
2020年-2023年,面向国家战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落实“强基计划”,推动成立秀钟书院,促进学科交叉融通,建立环境交叉、环境-化生、环境-数理等学科互补的环境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培养全球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和绿色科技创新的领导者。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重要需求,清华环境学院也在不断优化学生类型结构。2012年起开始招收工程博士生,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吸引了一批环境领域的知名创业者加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大家庭,他们有原来的清华校友,也有非校友,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度参与全球绿色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响应产业之所需
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清华环境学院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立足于国家环境保护主战场,瞄准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国际学术前沿,致力于为解决重大环境问题和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技术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解决方案和决策管理支撑。
40年来,环境学院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历次重大事件环境保障,支撑国际履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境学院作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科技力量的主力军之一,始终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推动有组织科研,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清华环境学院也始终密切关注环境治理市场主体,结合市场主体的优势和短板,联合产业力量一起推进研究成果的落地,让研究成果真正有用、可用、能用。
如联合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研究成果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联合相关企业,一起研究膜集成城镇污水深度净化技术与工程应用,成果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针对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总量大,深度减排技术薄弱等问题,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提供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技术支持,联合国内优势科研单位及相关龙头企业2016年在江苏盐城市建设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于国家能源、宝武钢铁、中建材、中石化等企业,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类似的产学融合合作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清华环境学院在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中,贡献了相当宝贵的经验。
为了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创新链条不完善的问题,环境学院于2017年推动成立了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作为专门从事环境类科技创新活动的清华大学派出研究机构,围绕水环境治理与废水处理、固废处理处置、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环境智慧管理、绿色保险及绿色金融等领域进行布局。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模式的探索,研究院先后获批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等15个省级平台,孵化成立50多家产业化公司,现已成为我国人才类别最丰富、技术融合最密切、实证载体最完整的环境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
刘书明强调,推动产学研更好融合,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和加持。高校与企业合作相对理想的模式,应该是摒弃企业间单打独斗的孤军奋战模式,将具有共性难题的企业联合起来,抱团发展,与高校合作,将资源最大化,协同攻克难题。
响应未来之所需
续写新篇章
四十年风雨兼程。如今,清华环境学院在陶葆楷、井文涌、郝吉明、陈吉宁、余刚、贺克斌、刘毅、刘书明等大师及历任系主任、院长带领下逐步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家和环保领域杰出人才,为美丽中国建设献计出力。
当前,国家高度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仍面临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诸多挑战,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作为我国环境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作为全球环境治理人才的培养基地,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上,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肩负着更为重大和深远的历史使命。
刘书明院长表示,面向未来,环境学院将始终保持蓬勃前进的朝气、昂扬向上的姿态,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发展高质量环境教育,培养心怀“国之大者”、具有国际视野和系统思维的创新型复合型拔尖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建立适应未来挑战的学科体系,开展前沿交叉与应用性基础研究,持续产生具有国际影响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相关学科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将服务国家战略放在首要位置,为政府、行业重大环境战略的制定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编辑:李丹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