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10 10:58
来源:生态环境部
作者:钱勇
必须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意见》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协同增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做到精准、科学、依法施策,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保护的耦合性、整体性和原真性,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态平衡。
必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意见》强调,要坚持依法治污,在法制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依法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落实最严格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管,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必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三、需要着重把握好的几个关键
“十四五”时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应当在“十三五”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在更大的区域、更深的层次、更广的领域奋力攻坚,在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上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为此,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一是明确攻坚思路。以标本兼治、更加注重治本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从根本上缓解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以统筹推进、协同防治为技术路径,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突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深化区域流域协同共治,强化地表水、和土壤污染协同防治,加强陆域海域污染协同治理。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以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和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
二是突出攻坚重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是打好8个标志性战役,其中包括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等四个开拓创新性战役,以及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城市治理攻坚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四个巩固提升性战役。攻坚战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紧盯“好差两头”,既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要提供更多优美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
三是拓展攻坚领域。降碳方面,要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气方面,要加快补齐臭氧污染治理短板,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加大餐饮油烟、恶臭异味和噪声污染等治理力度。水方面,要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治理,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土壤方面,要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回收行动,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源头防治行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固废方面,要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制定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生态方面,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强化生态保护监管。
四是延伸攻坚范围。生态环境治理进一步从地级及以上城市向县级、乡镇、农村扩展延伸,推动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治理,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强化京津冀、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等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污染防治在巩固深化渤海综合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实施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污染防治行动,“一湾一策”实施重点海湾综合治理。
五是优化攻坚手段。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技术、政策、管理创新力度,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政策工具,联合各部门制定实施更多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推动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要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深化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监测评估等领域的运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支撑作用。
作者:钱勇(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编辑:李丹
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