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9-06 15:51
来源: 绿茵陈
作者: 王凯军
做这个项目前,俞其林反复给我打电话商量,因为定的收费仅为每吨污泥140元。我坚决反对,因为这样的话处理每吨污泥的利润只有10元。而当时市场价格一般也要在每吨污泥300元以上,140元太低了。我苦口婆心地讲:如果下一个项目我们做城市污泥,每吨污泥利润起码在100元,你一个200吨的项目的利润要超过1200吨的项目。
但是,最终我也没有说服他,他拉来几个朋友毅然投资了这个项目,在2013年就完成了建设,目前已经稳定运行近十年。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污泥喷雾干化-焚烧处理工程,也是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的污泥处置项目。
虽然开始反对,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一如既往地给予俞其林全力支持,在绍兴项目第一期规模600吨,为了推动喷雾干燥技术被行业接受,我特意把这个项目的设计让给了市政院。让我的学生俞金海全力配合他们设计,某种程度是毫无保留地教他们整个工艺。但他们做完以后,仍然表示不认可这项技术,若说是怀疑技术不成熟或不达标,也说不过去,因为毕竟事实摆在那里,数据全部公开,并且项目通过了省环保验收。
在这个项目里,我又一次感到俞其林的固执和坚持,同时,我也为传说中浙商的富有所震动,相比其他省份,即使深圳、广东民间资本与浙江相比也相形见绌。
我一直关注着污泥喷雾干化-焚烧技术的发展,也一直关注着俞其林和他的公司。我一直想并且不断帮助他跟大的水务公司合作,我认为这样才能把这个技术更好地推广。公司继续做大,并实现上市。但是,到现在为止跟许多水务公司的合作都没有成功。这也是我和俞其林合作过程中主要分歧之一,我认为他不懂现代企业发展方式,他习惯于产品和设备方式经营业务,可能他反过来会认为我是在帮助水务公司,而不是帮助他。
我现在反思这个过程,比较国内外企业家的想法,发现其中有很大不同。国内企业家的思路就是非常想把公司做大,然后上市——直接ipo或者曲线上市,很多企业家内心都有这么个想法,似乎在中国做企业就是“自古华山一条路”,不做大,不上市就不叫成功。
但国外环保领域的专业厂家,他们的企业家几乎都从来没想过上市,只是想把自己的技术、产品做精做好,做成百年老店。而且确实我们接触的制造业的公司都没有、也不追求上市,但他们做了很多年,做了很多精品项目,有很好的品牌。
为什么无论是创业型公司还是已存在很多年的老企业,一般都是以上市为最终目标?我希望我们国内的环保产业、环保企业在追求上市的路上,也能够对这个问题本身进行反思。
俞其林的喷雾干燥工艺,我仅在关键时刻出了两三个主意,一个告诉他可以做,他按我说的做了,并且做成了;另一个是在做不下去的时候建议改变喷射方式,同样起作用了,成功了。其他大部分实施过程,完全是他自己在做。到现在为止,这套系统大概落地了10个项目,处理能力超过每天6000吨污泥,已经成为国内单一污泥干化-焚烧技术的最大生产厂家,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污泥喷雾干化技术装备标准。最大的项目做到1200吨,最长的是运行了10年。
在这个过程中,我派出了三个非常能干的学生帮助他实验,总结经验,与用户沟通。
第一个学生是北京环科院我的硕士俞金海,他硕士论文就是做的污泥。俞其林的前几个项目他全程参加了设计工作,比如萧山、绍兴和无锡惠山等项目,他由于专精污泥焚烧技术,被课题组的人戏称“俞教授”至今。
第二个学生是清华的博士后汪翠萍,她协助组织对喷雾干燥系统的测试,以及国家水专项的几个课题研究,为污泥喷雾干燥-焚烧技术系统化和规范化做了许多工作,还在污泥政策和标准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有一部分会议后期都是请她代劳,她在业界已经小有名气,可惜后来不做污泥了。
第三个学生是常风民博士,应该说是污泥焚烧科班儿出身,博士和博士后都研究污泥热解和污泥碳化问题,在热物理处理技术上是有一定造诣的,他接替了俞教授和汪博士,支撑起了课题组污泥处理这一摊子,并且解决了污泥碳化应用中很多技术性关键问题。
从落地项目的运行情况来看,应该说这项技术是工程化的成熟技术,同时,它也是我直接介入的第二个国内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但命运与水解酸化如出一辙——不太容易被行业人员所接受。让我欣慰的是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污泥喷雾干化-焚烧技术走出国门,被成功应用在了孟加拉达卡污水处理项目。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在东南亚承接的最大国际epc污水处理厂项目,50万吨/天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2017年1月,浙江环兴与北京国环清华设计研究院一起,与中国电建集团签署了污泥焚烧系统epc合同。其中,污泥处置规模为500吨/天,项目总投资过亿元,标志着环保重大装备在海外新兴市场的重大突破。
这要感谢清华大学我的同事,时任国环清华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的张鸿涛先生。说实话因为我在外资公司荷兰dhv咨询公司干过两年,知道政府贷款项目的复杂性,所以我是不同意承担这个项目的,但是张鸿涛老师跟踪这个项目8年,持之以恒,他认为我国环保产业具有成本低、效果好、技术适用性强等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蕴藏着巨大的节能环保市场需求。虽然项目因为各种原因还有很多困难,但是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很好的完成这个项目。20多年后,能亲眼目睹和参与我们自己研发的工艺打到国外市场,我不禁感慨万分。
05国产技术为什么这么难?
why is it so difficult to promote domestic technology?
第一难是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遭遇的非难。对于国产技术,经常会有一些带有外资色彩的不一定有真凭实据的质疑。有位“泥客庄主”博主2010年在《污泥喷雾干化回转窑焚烧工艺的真实能耗水平——与王凯军教授商榷》一文中就说:国外热工技术已经有150年以上的历史,环保技术和实绩在很多方面领先我国,怎么就没有一个聪明如我国专家一般的,发明这种倒置的“焚烧 干化”以节能。这是代表了作为国外代言人的一些人对于国产技术根深蒂固的看法。
编辑: 赵凡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